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教学赛场绽芳华。威廉希尔官网:一批优秀教师在各类教学竞技的广阔舞台上,以深厚的学养、创新的思维和炽热的育人情怀,斩获多项高级别荣誉。他们用卓越的教学设计诠释专业深度,用精湛的课堂艺术展现师者魅力,更将立德树人的使命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教学点滴。这份荣光,是个人不懈追求、深耕教学的生动体现。望全校教师以获奖教师为镜,见贤思齐、潜心问道、锐意求新,汲取宝贵经验,深化教改实践,共促育人质量跃升,为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而努力。
在2025年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比赛中,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赵静老师凭借其主讲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创新实践取得的突出育人成效,荣获二等奖第一名。她曾获评省级“教坛新秀”,斩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多次在校级教学竞赛中拔得头筹。多年来,她积极投身各类教学赛事,以赛为镜、以赛促研、以赛强教,将赛事经验与成果深度反哺《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成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硬核”基础课教学创新之路。
备赛:深度备赛,雕琢创新方案
教学创新大赛备赛,是赵老师打破教学惯性的深耕之旅。她认为备赛关键在于吃透规则与厘清材料关系。备赛初期,赵老师深入研究比赛规则,逐字逐句分析,精准把握赛事对教学创新的核心要求,避免盲目发力。同时,她学习往届优秀案例,分析其创新设计、材料呈现与逻辑框架,从中汲取灵感。
谈及赛事材料,赵老师强调理清关系至关重要。她将教学创新大赛的三项核心材料统一为有机整体:创新报告是“司令部”,锚定教学创新的逻辑源头;课堂实录是“实践镜”,具象呈现创新落地场景;现场汇报是“点睛笔”,提炼育人内核。参赛教师需让“痛点—举措—成效”环环相扣,方能夯实根基。
思路上的清晰仅仅迈出第一步,在实践打磨中却要历经无数试炼。教案迭代的深夜伏案、技术瓶颈的反复调试、创新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这条探索之路布满荆棘。教师发展中心与学院的支持成了破局的支点,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专家讲座、作品打磨如明灯破雾,为她提供了明确的改进方向;学院那句“有困难随时提”,更为她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后盾。这些支持让她更有信心地面对挑战,将每一个难关都化作成长的阶梯。
转化:赛果落地,赋能课堂生长
竞赛落幕,创新不止。赵老师将备赛经验融入日常教学,让创新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设计。她重组教学内容,融入实际案例与前沿知识,助力学生构建系统思维;针对学生差异性,丰富教学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她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引入PBL教学法,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她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科技报国情怀和正确价值观。这些举措促进课堂从“知识灌输”向“能力滋养”转变,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提升。
感悟:以赛促教,锚定育人初心
从备赛时对教学细节的精雕细琢,到课堂上目睹学生突破成长的瞬间,这场竞赛让赵老师对“教学”与“竞赛”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她深刻认识到,竞赛的本质并非技巧的比拼,而是回归教育初心——以“解决教学痛点”为创新的起点,以“服务课堂教学”作为设计的标尺,以“引导学生成长”为教育的归宿。她坚信,教学创新大赛是起点,它教会我们用更专业的视角审视课堂;而育人才是教育者永远的坐标。唯有将竞赛“创新力”转化为课堂“生长力”,让教学设计锚定学生需求,这场奔赴才有意义。未来,她将秉持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持续扎根模拟电子技术教学领域,与同事们携手共进,为威廉希尔官网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供稿:机电学院;一审:范晨晨;二审:胡大洋;三审:潘和平)
编辑:李欣;二审:谢炜;终审:徐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