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马晓艳发布时间:2023-08-02浏览次数:977

2023730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52

一、领域简介及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专业学位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其培养目标是为党政机关及其他公共机构培养从事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研究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公务员或其他公共机构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目前,威廉希尔官网:有37名专业教师从事公共管理教学,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1名,年轻博士11名、校外专业导师4名,另外威廉希尔官网聘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7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有力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学科点依托威廉希尔官网土建类学科专业优势,紧密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管理重点工作需要,通过整合全校优势资源,确定学科个特色培养方向:公共政策与土地管理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二、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以“思想觉悟高、理论水准高、政策水平高、业务技能高、管理能力高”的“5G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践发展动态,能够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理论创新性或实际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应用研究和实际工作。

基本要求

1.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应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在政治素质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忠于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学术道德上,树立法治观念,坚守学术伦理,坚持学术底线,维护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坚决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等违反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行为。

 在职业素质上,忠诚干净担当,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练就过硬本领,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

 在心理素质上,爱岗敬业、开朗乐观、积极向上、意志坚定、自信有度、胸襟宽广、博采众议,能正确面对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

2.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应完成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的学习,建立完整的公共管理领域基础知识结构,掌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及技术,能够交叉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发现、分析、解决公共管理领域问题。

 (2)专业知识

 应在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完成该专业方向的系列课程,以熟练掌握该专业方向的专业技能及研究方法,并完成一些增加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和陶冶情操的选修课。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方向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办学优势、地域特点和自身规划,结合所招收学生的学科背景及工作需求,经过充分论证后开设。一般地,专业方向的开设应与公共管理有关领域或具有共性的公共事务等密切相关。

 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爱好特长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在完成有关系列课程后,应掌握该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应的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切实提高相应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潜力。

3.获本专业学位应完成的实践训练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有特定的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践训练是体现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特色的重要方式。

 应完成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一是要参与相当课时的经过设计的案例教学课堂训练;二是要在公共部门完成有专门实践导师指导的公共管理实践训练。

 (1)案例教学训练

 应完成相当课时数的案例教学训练。通过案例教学的训练,在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学习形式中,获得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培养在面临问题、矛盾和困境时做出科学决策的思维方法,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2)公共管理实践

 应完成达到培养方案规定时长的公共管理实践训练。公共管理实践是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后,在政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进行的实践训练。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果、提升工作技能。实践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参观、考察、参加课题研究等。

 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可以在原工作单位完成公共管理实践训练。不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须到公共部门完成公共管理实践训练。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完成公共管理实践训练后应提交符合所在院校要求的实践报告。

4.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应具备较强的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综合能力,能完成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等纷繁复杂的公共部门工作任务。除了基本的通用能力,突出的能力要求有:

 (1)政治能力。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2)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要认真研究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预测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科学决策能力。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全面权衡、科学决断,把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工作融入国家事业大局;要开展可行性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综合评判,科学取舍,使决策符合实际情况。

 (4)改革攻坚能力。要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使改革举措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工作需要、符合群众利益;要有正确方法,坚持创新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要从生动鲜活的基层改革实践中汲取智慧;要注重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应急处突能力。要增强风险意识,准确预判风险,制定可行预案,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面对突发事件,要准确把握风险走向,抓住主要矛盾,果断行动,整合资源,有序应对。

 (6)群众工作能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正确建议,勇于接受群众批评。

 (7)抓落实能力。要勇于担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脚踏实地、以上率下、真抓实干、稳扎稳打,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1.采用学分制。学生修满规定的41学分,成绩合格者即可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的程序授予MPA专业学位。

2.突出专业学位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尤其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安排社会实践和实习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将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之中。

3.培养过程采用“双导师”制,发挥集体指导的作用。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组成。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加强与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构的联系、合作和交流,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次政府管理人员参加培养工作。

4.课程考核可以采取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具体由任课教师确定。

5.实施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匿名外审、正式答辩的培养过程管理。通过中期考核的研究生方可进入开题报告环节,匿名评审合格的论文才能进入正式答辩环节。

(二)学习年限

MPA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其基准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但累计在籍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含5年)。第三学期初开展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合格的,可进入开题和学位论文撰写环节。入学学生采取非脱产方式进行学习上课采取网络授课或节假日期间集中授课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

(一)课程设置

学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1学分。

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设学位课(必修)和非学位课(选修)两大类。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一般以18学时计1学分(外语类课程以33-36学时计1学分)。

  1. 学分基本要求

在论文答辩前,必须修完不少于41个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34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27学分),必修环节7学分。

  1.  课程安排

研究生课程学习原则上在年内完成

  1.  必修环节

包括文献阅读、学术活动和专业实践三方面内容。文献阅读和学术活动计1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

文献阅读是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做不少于两次文献综述报告,其中一次可结合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导师应对文献综述报告进行批阅或发表文献综述类文章,学院备案留存。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不少于6次学术报告会,本人做学术报告至少1次。

专业实践是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包括社会实践(实习)、案例比赛和其他。社会实践实习2学分,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时间不少于3个月。社会实践结束后,须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应以实践内容为基础,突出问题导向,分析工作中现实问题,致力提出解决途径。社会实践报告应与学位论文有机关联。案例比赛2学分,在校内导师指导下组队参赛,获得校赛三等奖的主持人和第一参与人获得1学分,获得校赛二等奖及以上的主持人获得2学分,参与人获得1学分,校赛的参与人参与的团队不超过2个;由威廉希尔官网推荐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并通过文本审查的,每人获得2学分。其他实践2学分,包括入学教育、集体活动、社会调研等

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必修/

核心课程

英语

100

3

1

考试

专业基础课

公共管理

48

3

1

考试

必修/

核心课程

公共政策分析

48

3

1

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

48

3

1

考试

社会组织管理

36

2

2

考试

公共伦理

36

2

2

考试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18

1

2

考试

专业方向

必修课

公共管理法律法规

36

2

1

考试

不少于4门,不少于8学分

社会保障概论

36

2

1

考试

城市管理学

36

2

1

考试

土地利用与政策

36

2

1

考试

行政法学

36

2

1

考试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36

2

1

考试

非学位

专业方向

选修课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36

2

2

考查

不少于4门,不少于7学分

电子政务

36

2

2

考查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36

2

2

考查

地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27

1.5

2

考查

城市社区管理

27

1.5

2

考查

土地资源管理前沿专题

27

1.5

2

考查

公共危机管理

27

1.5

2

考查

必修

环节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与文献阅读


1


记录+综述


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实习)

不少于3个月

2

3

实习报告

案例比赛


2


提交案例

入学教育、集体活动、社会调研等




移动课堂、公益活动等


2


考勤+心得

(二)课程简介

1.公共管理

本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一门核心基础课,涉及公共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占据核心的位置,是课程体系中其他一系列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它提供的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对于理解和掌握其他课程的内容具有基础性与提示性的意义。

2.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分析工具来解决社会或政策问题的一类方法,是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公共政策分析以人类社会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其运行,政策的性质、原因与结果为研究对象,以提供政策相关知识为目标,注重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方法及分析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强调实际政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本课程的独特性使其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是公共管理硕士(MPA)核心课程之一,具有支撑和规范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工具属性。课程给不同专业背景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传授适用于公共管理和政策的研究工具、研究手段,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以及对于社科研究方法的自觉,懂得运用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分析和剖析公共管理议题。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方法论导言或概要、社会科学常用研究方法特别是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手段、典型研究设计展示、优秀学位论文研讨等,努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技能。

4.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组织管理是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核心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相交叉的学科特征。课程以提高学习者的价值认知和管理技能为核心目标,以管理体制、党建工作、法人治理、战略管理、领导人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与税务管理、社会创新、政策参与、项目管理、绩效管理、透明度与问责等为主要概念和范畴,以课堂讲授与案例研讨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方式。

5.公共伦理学

公共伦理学是一门前沿性的交叉学科,是公共管理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研究公共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确定公共管理主体在处理公共事务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作为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一门基础性学科,公共伦理学肩负着把伦理道德观念和原则纳人到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当中的任务,帮助学生从伦理视角审视和分析公共管理的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制度.决策和行政行为的正当性,并使问题的解决更具有人文情怀和价值关怀,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1. 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写作是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大幅提升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其知识水平、技术方法与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院校教学质量、培养效果乃至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

 学位论文应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经过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完成。论文正文字数应在2万字以上。学位论文应执行《安徽建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规定。

1.论文类型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可分为专题研究类、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和公共政策分析四种类型。

专题研究类论文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科学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提出解决办法,鼓励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提炼创新,为公共管理改革、决策和实践提供经验、理论和方法支持。

调研报告类论文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方法对所调研事件的背景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通过调查,采取规范的方法和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系统、规范地呈现调查结果;通过科学分析,得出调研结论;针对结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提炼和创新。

案例分析报告类论文应对案例事件的全貌信息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处理,将案例信息进行结构化展现,体现可读性;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方法对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充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视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鼓励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的概念、理论和模型等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

公共政策分析类论文应运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专业理论和科学方法,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提出优化方案或解决办法,鼓励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政策知识进行提炼创新,为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问题界定、目标设立、方案规划、后果预测、方案决策、执行与监测、评估与终结、调整与变迁等提供经验、理论和方法支持。

具体要求参见《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类型与撰写指导性意见》。

2.论文选题报告与开题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强调应用和实践导向,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政府部门与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尤其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工作岗位、工作领域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在选题时还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使研究的问题更加具体化,使研究过程更加可行可靠,达到相当深度。

3.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用报告会的方式,硕士研究生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案、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学院或系组成由3-5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其中的校外兼职导师或行业专家不应少于三分之一)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

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内再补作一次选题报告,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则按终止学业处理。

选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改变题目和研究内容。如有特殊原因需修改者,由硕士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盖章,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及时重做选题报告。

4.学位论文预答辩

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硕士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

5.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后,按照《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经学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

6.各环节间的时间要求

论文选题、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防止走过场。选题工作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1年。答辩申请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主任签字

                          学院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