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总结
——历史保育、科技赋能与蓝绿共生的多维实践探索
建筑与规划学院2022级风景园林专业胡燕平
当港岛线的地铁从地底钻出地面,维多利亚港的海风撞进车厢的刹那,我便知道,这七日注定是一场与香港的深度对话。这座城市像一本被反复折叠又展开的书,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未完成的叙事。而我们的游学,正是试图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间,捕捉那些细微却真实的呼吸。
图1:开营仪式
开营仪式上,刘红霞女士播放的港大宣传片里,无人机镜头掠过庄月明楼精确的八角形穹顶。无人机悬停在穹顶斜角处,青铜雕琢的缠枝莲纹忽然清晰,恍若看见百年前工匠伏案打磨铜胎的汗珠,正顺着藤蔓脉络滴落在我攥紧宣传册的掌纹里。在贾倍思教授的“开放式建筑理念”课上,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案例让我认识到公共空间设计需平衡功能与开放性;邓宝善教授的“市区更新”课程,强调历史保育与社区需求的重要性;关明府教授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则通过香港蓝绿基建案例,展示了技术如何与生态融合。数码港的参访让我们对人工智能在视觉识别上的应用以及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与体验。
图2:课堂
在结业汇报前夜,小组成员就“公共卫生与可持续城市未来”展开大脑风暴。 七天的香港大学游学项目,如同一场密集的思维风暴,将公共卫生与可持续未来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命题,编织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经纬之中。这段旅程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化,更是一次对城市复杂性的沉浸式解读。
图3:结业汇报
当飞机冲破积雨云,我看见机翼下的填海区如白色疤痕般向海延伸。突然想起在蓝屋建筑群触摸到的糯米灰浆,那些掺着牡蛎壳粉的古老黏合剂,仍在固执地粘合着不同时代的砖石。或许城市规划者的终极使命,便是成为这样的介质:不是绘制完美的蓝图,而是在新与旧的裂痕间,培育出让故事持续生长的缝隙。(指导老师:刘珺珺;审稿:丁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