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总结
“在城市的褶皱中寻找呼吸的缝隙”
建筑与规划学院2022级风景园林专业吴章晟
维多利亚港的暮色中,玻璃幕墙将最后一缕夕照揉碎成粼粼波光,深水埗天台的铁皮屋在晚风里摇曳出金属的私语。七日时光如维港游轮拖曳的尾痕,将香港的垂直森林与鄂尔多斯的煤灰草原缝入同一幅城市长卷。当结业证书递到手中的刹那,我忽然明白:城市规划的密钥,不是在地图上画线,而是在矛盾与共生中织就一张温柔的网;不在于征服土地的经纬,而在于让钢铁与绿意学会相拥而眠;不执迷于推倒重建的豪赌,而致力于在裂痕里培育新生的根系。
初到香港那日,黄丽松讲堂的穹顶下回荡着校歌的旋律。贾倍思教授站在光影交错的讲台前,手中的激光笔在投影幕布上游走,勾勒出荷兰“PATCH22”项目的模块化建筑。那些交叉层压木材构建的楼板,像乐高积木般灵活分割空间的设计,与次日深水埗参访时见到的天台社区奇妙重合——锈迹斑斑的晾衣架旁,居民用废弃木板搭建的花箱里,九重葛正开得恣意。教授说:“Architecture should be a vessel that houses life, not a cage that imprisons the soul.(建筑应是承载生活的容器,而非禁锢灵魂的牢笼。)”当煤炭之城——鄂尔多斯的矿坑像大地皲裂的伤口,我们是否也能让厂房成为生长的骨架,让光伏板如藤蔓般攀附其上?
展城馆的沙盘前,香港的垂直城市模型令人屏息。地铁站上盖的购物中心与空中连廊层层叠加,仿佛精密运转的机械蜂巢。关明府教授的海绵城市课程,却在数据图表间拆解着另一种生存智慧——屋顶绿植吮吸雨水,地下蓄洪池如巨兽吞吐洪流。这些冰冷的工程术语,在数码港参访时突然有了温度:工程师轻点鼠标,BIM系统的三维模型里,雨水径流化作荧蓝色溪流,沿着虚拟城市的脉络静静流淌。我突然想起家乡雨季总被淹没的街道,那些漂浮在积水中上学的小学生,或许正需要这样的数字魔法。
自由探索深水埗的午后,我迷失在霓虹招牌织就的迷宫里。裁缝店的缝纫机声与奶茶店的音乐声在窄巷里碰撞,阿婆坐在骑楼下剥着龙眼,果壳坠入排水沟的声响清脆如琴键。这种混沌中自洽的秩序,后来成为我们鄂尔多斯方案的核心隐喻——当草原上的能源巨兽试图挣脱煤炭枷锁,能否像香港的劏房天台,在工业废墟里培育出社区的根系?邓宝善教授的“融合策略”恰在此时点亮灵感:香港九龙城将重建、复修、保育与活化编织成网,西班牙马德里河畔的废弃铁轨化作绿道,历史在解构中重生。我们在鄂尔多斯的蓝图上画下塌陷区改造的人工湿地,透水铺装如毛细血管渗入沙地,蒙古包造型的光伏板阵列间,牧民的马头琴声与风机叶片的低吟悄然应和。
结业汇报前夜,小组成员围坐在酒店会议室,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着每个人眼底的血丝。鄂尔多斯的空气监测数据——93.26%的碳排放源自煤炭,PM2.5数值像失控的心电图。UN Habitat报告中的“绿色安全城市”框架被投影在墙面,我们不再简单复制香港的垂直森林,而是将“立体生态”解构为草原的分层叙事——地表层以耐旱沙柳固沙,矿坑塌陷区蓄水成人工湿地,光伏板阵列的金属骨骼下,低矮的苜蓿与苔藓在阴影中蔓生,形成能源与生态的交织网络。此刻,煤灰与草籽在投影幕布上交缠——香港的密度教会我们如何在裂缝中播种,而鄂尔多斯的苍茫,正将工业废墟改写为生态史诗。
最后一课威廉希尔官网建筑与人生。柯布西耶说“创造性是耐心的探索”,达芬奇的速写本上人体解剖图与飞行器草图比肩而立。教授播放包豪斯学生用铁丝缠绕的抽象雕塑,光与影在石膏模型表面流淌成河。我忽然懂得:香港的逼仄与鄂尔多斯的苍茫,本质上都是人类与自然的谈判桌。当维港游轮驶过中环的钢铁森林,当草原长风掠过光伏矩阵,真正的可持续性或许不在于技术的完美,而在于我们是否在设计中留出野草生长的缝隙。
离港那日,机场快线的车窗像移动胶片,一帧帧掠过数码港的玻璃幕墙、九龙城的彩绘铁窗、深水埗晾晒的碎花床单。七日来那些抽象的理论,此刻化作掌纹般清晰的记忆。鄂尔多斯的方案或许稚嫩,但它教会我一种新的目视方式:城市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命题,而是千万种矛盾的织体。行李箱里静静躺着邓宝善教授的讲义,扉页铅笔写着:“Urban renewal is not erasure, but dialogue(更新不是覆盖,而是对话)”。
飞机冲入云层时,下方维多利亚港的灯火渐如星尘,机舱内的光晕暗下,思绪仍浸在七日密集的学术激荡中。鄂尔多斯的煤炭之困与香港的垂直森林,在脑海中交织成一张未完成的地图——矿坑裂缝中倔强的野草、深水埗天台铁皮屋旁盛放的九重葛,都在无声诠释城市更新的另一种可能。黄丽松讲堂穹顶的螺旋纹饰与草原光伏板的几何弧线,此刻在记忆的褶皱里悄然重叠,仿佛高密度城市的精密与草原苍茫的粗粝,在时空裂隙中达成某种默契。未来城市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些矛盾共生的褶皱里,等待我们用更谦卑的针脚,将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缝合为一张包容的网。或许这就是城市的魔法——当我们以为在用技术重塑土地时,土地早已将我们纳入它亘古的叙事。(指导老师:刘珺珺;审稿:丁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