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4】《新冠肺炎公众心理手册》之不愿公开就医者篇

发布者:吉晓青发布时间:2020-02-06浏览次数:268

在疾病流行期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民众否认患病、忌讳就医、不愿意公开就医、拒绝就医、就医后依从性差等现象,不仅增加了患病或传染的风险,延误了防范与治疗,还人为增加了统计、防疫、治疗等难度。

第一节 不愿公开就医者的心理特征

一、恐惧心理

此次疫情的突然出现,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文字、影像等多媒体信息一时间出现,在感官上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中某些画面足以对民众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心生恐惧。

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害怕就医反而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有些人即使知道自己或家人发热了,出现症状了,由于害怕在医院就医过程中,反而被病毒感染,因此宁愿心存侥幸,先相信自己或家人没有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实有些人的发热症状,可能确实是普通感冒或一般性的炎症引起的,不就医也可自愈。可一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不及时就医,从而延误治疗,既传染别人,又贻害自身。

二是害怕就医后自己或家人被隔离,给自己或家人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有些人出现发热等症状,担心就医后自己或家人被隔离,严重影响生活,要么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要么近期已经安排了重要的事情,要么早已订好了机票、酒店,准备春节外出旅游,一旦被隔离,这些都无法实现了。

三是害怕就医后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疫情当前,人们谈病色变,避而不及。有些人担心自己或家人就医,无论是否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都会受到别人的歧视,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这些人都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二、盲目自信、抱持侥幸心理

在否认患病、忌讳就医、不愿意公开就医、拒绝就医、就医后依从性差等现象中,有些人是典型的盲目自信,否认或抱持侥幸心理。在缺乏医学常识,对新型冠状病毒一无所知的前提下,盲目认为自己及家人向来身体好,目前又没有明确接触史,应该不会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因此即使自己或家人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也认为这只是一般感冒发热,甚至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宁可采用不科学的方法去治疗,也不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因此可能延误了时机,没有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甚至造成家庭聚集式传播。

三、病耻感、自罪感

有些人存在对疾病的耻辱感和自罪感,使得他们不敢也不愿意主动、公开就医。有些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从归因上归结于自己的某些错误,是遭了报应,甚至是犯了罪。有些人从认知上认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这是非常可耻的事,丢人的事,认为患病了别人会指责自己、笑话自己等。正是由于这些不正确的认知,从而导致了行为上的否认患病、忌讳就医、不愿意公开就医、拒绝就医、就医后依从性差等现象。

四、缺乏信任感

有些人对国家、对政府、对社会机构(医疗机构)、对他人严重缺乏信任感。受个别事件、个别人的案例影响,有些人负性情绪爆满,认为大难当头,人人为己,哪有人会舍己救人,哪有人会为他人着想,由于相关专业知识匮乏,产生对医护人员不信任感和抵触感,认为去就医也得不到很好的救治,还会被耽误、被误诊误治,甚至受到严重的伤害。

五、人格因素

有些人属于偏执人格,有些人属于反社会人格,有些人属于边缘人格等,由于人格的原因,他们不愿意接受正确的认知,不听从政府的指导,不遵守防范要求。此类人群思维出现明显的偏执和绝对化、灾难化,难以听从别人的意见,变得敏感、多疑;注意力下降,对疾病进行否认;对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对社会不信任,对生命觉得不公平。容易出现冲动行为,表现为谩骂他人、侮辱他人、违反规则等。

六、其他因素

有人因隐私问题,不愿意或不便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有人认为就医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人认为医院人满为患,一去就耽误半天甚至一整天的时间,得不偿失。

第二节  不愿公开就医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不愿公开就医的人群主要担心自己如果去就医可能会被误诊、隔离;担心如果自己并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会因进医院就医而被感染;即便出现症状,也不愿承认和面对,担心被确诊,否认疾病;担心就医后被他人知道或确诊后的病耻感等。鉴于此,该类人群常会出现以下心理或精神问题:

一、焦虑反应

主要表现为对未知过度担心,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对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干扰,难以入睡、睡中易惊醒,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烦躁易怒,心神不安、坐卧不宁,有失控感,有的出现出汗、心跳加快、口干、胃部不适、胸闷气短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二、强迫性反应

主要表现为对身体过分关注,出现强迫性思维,不受控制地反复想就医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为此感到非常痛苦;出现强迫行为,因为怕受感染而反复洗手、强迫检查、反复消毒家具与生活环境等,这些症状常伴随着焦虑情绪反复出现;出现回避行为,如生病不去医院就医。

三、抑郁状态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忧心忡忡,郁郁寡欢,唉声叹气,高兴不起来,感到孤独、绝望、无助,缺乏兴趣,反应迟钝,不愿与人交往,生活被动,言语减少,难以入睡或早醒,有的人睡眠增多,食欲下降,性欲减退,精力下降等,躲藏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有的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

四、睡眠问题

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和早醒,醒后再入睡困难,严重者可发展为睡眠障碍。

五、躯体忧虑

主要表现为不去医院,自己在家反复量体温,喝水(热水),然后体温增加(喝热水后量体温,体温会增高),感到无力、疲乏、没有食欲、胸闷、憋气等,导致发热。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还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症状和引起复发。

六、酗酒或物质滥用

主要表现为饮酒、大量吸烟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这是很多人帮助自己应对疫情心理应激的常见方法,虽然可能短暂有效,但由此也会带来饮酒成瘾或物质依赖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第三节  不愿公开就医者的心理自助与疏导

针对这一类人群心理特点及容易出现的各类心理情绪问题,可采用以下的心理自助干预方法。

一、获取科学信息,缓解恐慌

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是人面临危险、威胁的自然反应,因为我们想要对自己的处境有所掌控,增加安全感。目前情况下,大家关心的信息有两类:一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知识,二是疫情发展情况。但问题就在于,我们身处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能够接收的信息、知识来源太多,甚至出现很多谣言和耸人听闻的信息,这本身会造成或加重恐慌和压力。这样的恐慌,可能会导致我们真的出现相关症状时,也不愿就诊,否认疾病,过度担心,这其实是因浏览了过多的负面信息,出现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灾难化解读。

针对这样的情况有三点建议,一是减少接触或获取有关灾难的信息,尤其是悲惨的或惨痛的画面信息,防止灾难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恐慌;二是找可靠的信息源,比如医疗机构、专业组织、政府机关发布的,我们可以从电视和网络中获取足够的一线官方报道;三是要调动自己的知识或常识去判断信息和知识的正确性或可靠性。

二、理性对待疾病,及早就医

当身体生病的时候,是需要更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治疗的。单纯否认疾病的发生并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让疾病恶化。如果存在实际困难无法到当地医院就诊,也可以在专业的医疗平台通过视频、语音和文字方式进行求助,听从医嘱。如果情况需要,还是建议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确定诊断。

及时就诊,能够有威廉希尔官网的机会得到专业指导建议,对于疾病治疗,身体康复,家人安全都更有实际的帮助。

三、减轻内疚、自责和病耻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后,患者会感染其他人,其内心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感到自责、内疚、羞耻,不愿就医。

但事实上,在疫情开始的时候,我们绝大部分人无法判断疫情的严重程度。当我们被感染疾病甚至无意成为传播者的时候,我们同样也是受害者。我们不是这场疾病的始作俑者,所以无需过分自责、内疚。另外,我们得了病就应该需要休息,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治疗,这是很正常的。

四、调节情绪和压力

1.识别和接纳当下的情绪 在重大疫情下,人们处于应激状态,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常见的情绪包括恐慌、担心、焦虑、猜疑、愤怒、攻击冲动等,适度的情绪压力是有好处的,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远离危险,但过度的负性情绪会有损我们的健康;无论你有了什么情绪,这些都属于你正常的心理反应。理解这些情绪在当前情况下都是正常的,识别和接受自己的这些情绪,不要否认和排斥它们,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而避免被情绪所控制。

2.寻找和利用资源 这包括外在资源,比如:国家层面提供的帮助和所在地区机构和社区层面的资源,包括通过正规途径和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等,以及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化被动为主动,保持和家人的及时联系,从社会和家人的支持中汲取温暖和力量。也包括内在资源,比如:之前自己曾经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经历和经验;也包括我们内心里的希望和力量,灾难都是会过去的,现在只是在这个解决困难的过程中。

3.尝试放松自己 可以尝试放松训练——腹式呼吸。在感觉压力的时候,试着调整呼吸,可以把手放在肚子上,用从1数到3的时间,慢慢地用鼻子吸气,让腹部用力,感受肚子慢慢鼓起来。然后,再专注地让腹部慢慢回落,慢慢地呼出这口气,同时再从1数到5。每次10分钟左右,可以帮助有效减压。也可以做些能让自己感觉好的事情,不管是看电视节目、看书、听音乐、运动、玩游戏,适当与网络进行隔离,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然后放松下来。

4.维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适量运动 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适当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合理安排饮食,多喝水、保证新鲜水果、蔬菜摄入、将肉蛋鱼奶等动物性食物加热熟透,保持适度、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有氧运动可以加强新陈代谢,提高自身免疫力,还能降低精神压力,疏泄负能量,产生积极的自我感觉。

5.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负性情绪过于强烈,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生活,身心受到严重影响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目前网络和电话咨询是比较可行又安全的方式,可留意当地心理干预的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