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发布者:吉晓青发布时间:2022-06-13浏览次数:511

也许你一直觉得自己为人包容、说话温柔、善解人意、甘于奉献,从不与人产生冲突,朋友众多,时刻乐意伸出援手,是个“佛系好少年”。然而《取悦症》的作者:哈丽雅特·布莱克会告诉你,你或许是患上了一种心理疾病:取悦症。

我们都希望与人为善,不想做自私自利的坏人,但回想一下,你是否因为不好意思拒绝而答应他人的请求,过后缺陷如纠结、后悔和自责?你是否发现自己总是非常忙碌,一直在为别人做事,感到心累却说不出口?你是否会不由自主地想为什么他不愿意为我做这件事?换做是我,绝对会一口答应?你是否总是在心怀不满的时候选择冷战,而不愿意直接说出自己生气的原因?如果这些情况经常发生,并且为你带来了纠结、怨恨、压抑的情绪,那就请你一定要把这场音频听到最后。因为这些都是悦症的典型症状。作者把这种病命The Disease to Please直译过来也就是取悦于人的病。

为什么我们要把它称为一种病呢?因为当好人一旦超出了限度,其代价将远远大于回报。

 第一,为人太好,反而可能让别人利用我们的好心好意,而有取悦症的人往往被善心蒙蔽了眼睛,无法看破他人正在利用自己。

 第二,取悦症会让人竭力避免冲突,但这样也逃避了自己的消极情感,患者会不断牺牲自己去满足他人的需求,最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疲劳感,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第三,一味的取悦会让人际关系不再真实,患者很难与他人交心,却会发现他们所做的一切并没有带来期望的感激和报答。一旦心理失去平衡,他们就很容易爆发,最终反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

  你看,无论是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是人际关系的角度,取悦于人都显然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认为自己不过是个热衷于让别人开心、为别人做事的好人而已。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解读本书的精华内容,帮助你进一步了解取悦症。

首先,取悦症有三种类型,认知型、习惯型和逃避型。其次,取悦症来自于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并且它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最后,取悦症有可以治愈的方法。

我们先来了解一取悦症的三种类型,认知型、习惯型和逃避型。

在取悦行为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第一,一套有关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概念;第二,取悦上瘾的强迫行为;第三,对消极情感的恐惧和逃避。它们就像一个三角形,相辅相成,三条边共同构成了取悦症。

先来看第一种认知型好人。这类人的根源问题在于抱有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自我强加的规则以及逻辑错误。当我们的三观被这些有缺陷的思维方式污染之后呢,对于事实的加处理就会出现偏差。

如果你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型好人,老是觉得自己或者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可以尝试把这些强制性的应该必须一定要从自己的思维中清除,试着把它们变成一种灵活的偏好,为你的意愿留下回旋的余地。比如,你可能认为我对他一直都是好言好语,他也不应该对我生气或者大喊大叫。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从今往后,你可以试着这样想:我对他一直都是好言好语,所以我也希望他可以温柔对待我,而不是对我大喊大叫。我更喜欢当我对别人好时,他们能够开心地感谢我。我希望自己送朋友生日礼物后,他们也能回赠,那会让我很开心

如果你是一个对取悦上瘾的习惯型好人,那就要戒掉自己的认可瘾。如果一直习惯性地想要得到每个人的认可和赞许,那你最终就会像上瘾的二号鸽子一样,不断按下控制杆,直到自己精疲力竭。想想你对他人的评价吧,大多数时候感谢、钦、认可和喜爱并不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即使你是这样的人,别人也未必。所以你最好停下来,别再白费力气,追求那些表现在外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你不需要用他人的认可和赞许行为来证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最重要而持久的认可就是你对自己的认可,培养这种心态才是每个人的第一要务。

如果你是一个情感逃避型好人,那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对那些消极情绪的认识。很多人认为,愤怒就像一个开关,要么冷静理智,丝毫看不到烦躁的迹象,要么疯狂爆发勃然大怒。事实上,愤怒可以细分为几个程度,它是逐渐升级的,所以适度表现愤怒并不意味着攻击和失控。就好比坐地铁的时候,有人不小心踩在了你的脚上,你是拼命忍受最后勃然大怒呢,还是先拍拍他警告说你踩到我的脚了呢?显然后一种逐渐升级的策略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承认愤怒并恰当地表达愤怒,就是治愈这类取悦症至关重要的一步。